第206章 那是谁谈的?(2/8)
长,你拿过来,我们也看一看……”刘处长看了一下林思成,把壶抱了下去。刚接到手里,局长的手往下一沉:这里面,有水?他晃了一下,里面哗哗哗的响,又下意识的举高:壶底上有个梅花型的孔,用手一摸,周围还有洇湿的痕迹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壶里的水,就是从底上装进去的。再一晃,底上那个孔没见有水,壶嘴里竟然晃出了几滴?仿佛不敢置信,局长翻来覆去的看,又是敲,又是摇,然后捂住壶嘴:正放,倒放,平放……但不管他怎么放,底上的孔都不见有半滴水流出来。随后,几位领导一动不动,直勾勾的盯着林思成。可以这么说:如果天青釉和茶叶末代表耀州青瓷的施釉技术和烧制水平,那倒流壶则代表五代至北宋时期,耀州窑科学技术的创新水平和应用水平。而且是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。前者只代表一地,后者则代表全国,乃至领先世界好几个世纪:直到明代初,欧洲才出现水面等高原理的连通器,而且还是金属的。这是什么概念?但没出意外,技术失传了不说,连实物都绝了迹。直到八几年,才在彬州发现了一樽。然后照瓢画葫芦,铜川轻工所、陶工所,瓷研所相继研究了二十多年。其它的都好解决,唯有两点,也就是刘处长问的那两点,困扰了几家单位数十个研究员几十年。原理其实很简单,液面等高。但知道是一回事,实现却又是一回事:毕竟不是金属和塑料,就怎么掰就怎么掰,想怎么焊就怎么焊,这是瓷,必须分段烧制才能成形。自然而然,就会导致壶体与导管产生膨胀系数差异,要么一烧导管就炸,要么壶体开裂。其次,底部注水的梅花孔与导管接口需在高温下无缝结合,但不管他们怎么烧,最后都会漏水。主要原因还在于样品太少,举世就那一把,省傅还能给你敲碎了让你研究咋滴?甚至于就没什么文献可以借鉴,就只能一遍一遍的试,一遍一遍的烧。但光试根本没用,该炸的照样炸,该漏的照样漏。不夸张,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,铜川负责工业的领导,以及工业局、瓷研所,快把省里几家单位的门槛踩烂了。可惜,然并卵。但突然间,林思成就仿出来了一樽?要是在私底下,铜川知道后,估计能高兴得嘴笑歪。但问题是,现在是公开培训?会议室里少说也有五六十号人,前边的两个角落里,那么大两台摄像机……林主任啊林主任,你何止是断人家财路,你这是掘了人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