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3章 口音(2/5)
钙,以及少量的锰、钛……这是低硅高铝富钙瓷土,西北几省及山西,就只有吕梁山南麓的黄河两岸的瓷土矿符合这几个特征……”“这样一来,就能将瓷土出产地圈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:南至永济,北至乡宁,且必须紧靠黄河……数来数去,就那七八个县……”林思成拿起另一张:“老师你再看,这是那几块陶器和砂器残片。虽然杂质极大,但主要成份比例与细白瓷一模一样,表明都是出自同一区域。”“区别是前者精选过滤,后者直接用原始瓷土烧成……最关键的是,两种残片里,都有煤……”煤?王齐志不明所以:“林思成,山西七成以上的县市,不都产煤?”“老师,不还有百分之三十吗?”林思成笑了笑,“这百分之三十里的百分之七十,都集中黄河沿岸……”王齐志恍然大悟:等于林思成又把瓷土矿的范围缩小了好几倍?“具体是哪?”“永济,河津、乡宁,大抵跑不出这三县!”林思成又取过一本《河东志》,“恰好,这三个地方都属吕梁山南麓,且靠黄河,而且既产瓷土也产煤……更巧的是,永济和乡宁在古代都烧过好长时间的陶瓷……特别是乡宁县,从唐代到民国,基本没断过……”王齐志怔了一下,很想竖个大拇指。把那五筐瓷片拉回来到现在,满共不过五天。赵修能别说套那胖子的话,连根毛的信息都没问到。赵大赵二去了已经四天,废瓷坑倒是问到了好多,但胖子具体是从哪座坑里挖的瓷片,天知道?而自己是前天才和市博谈好,昨天林思成才进的实验室。满打满算一天半,他就把瓷土矿的范围锁定在了三个县之内?哦不,两个县……王齐志又发现不对:“意思就是,河津在古代,没烧过瓷?”“查史料文献,确实没记载。”“那兄弟俩去河津,打问到的那么多的废瓷坑是怎么回事,甚至连唐瓷都有?”“河津在古代是交通咽喉,龙口渡西至渭南、东至晋阳,南可下长安、洛阳,北可上河套……那些瓷坑,应该是各地往晋阳运送,或是晋阳往外地运送瓷器,装卸货船时搞坏的残废品……”“老师,这里还有……”林思成翻开地方志,其中的一段:“你看!”王齐志低头一瞅,眼睛眯了起来:民国青花?地方志中记的清清楚楚:民国时期,山西官办的瓷厂的有三座:保晋公司瓷厂、山西西北窑厂,太原工业专门学校瓷厂。其下附属公司遍布大半个山西,用的全是当时最先进的制瓷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