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0章半天发掘一座墓(3/5)
葬什么人,藏了有什么好处和坏处。坏处如何避免和消除。就像套数学题,做公式一样,根据已知条件推导结论,就感觉并不是很难。但细一琢磨:简单个毛线。要真这么简单,满天下都是盗墓贼。又何必冒着坐穿牢底乃至吃花生米的风险,去找什么官墓、帝陵?随便找座山,找几座地主富户的小墓倒一下,照样能赚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,还不用担太大的风险。就像林思成说的这一座,如果是宋墓,那九件金属器和九件土器,肯定还完好无损。不需要卖太贵,一件卖个四五十万,十多件是多少?七八百万了都,京城的一套四合院才多少钱?再说了,没吃过猪肉,还没见过猪跑?被盗墓贼盗掘,不得不进行抢救性处理的古墓,孙嘉木发掘了没一百座,也有八九十座。哪一座不是盗墓贼挖空心思,费尽了心机才找到的墓址?而且光是墓址远远不够还得找墓道,更得找墓室。绝对是资料查了又查,地形看了又看,洛阳铲钻了又钻。有时耗时数月,却一无所获。最后着实无法判断墓室的准确位置,就只能挖地道,甚至于拿炸药炸。活糙、动静贼大、极耗人力和时间不说,运气的成份还极大。炸十次,都不一定炸准一次。哪像林思成这样,就在山顶上看一看,下山后一指,一钻头下去,就是金顶正中?这不就和本地那些同行津津乐道,赞不绝口的那两次一模一样?第一次一钎子就扎到了木灰池,第二次同样是在山上转了一圈,就画出了窑场的布局图。找墓盗墓他不懂,但干了半辈子的勘探考古,耿嘉木难道连这个也不懂?他算是明白了:林思成有意的避重就轻,所以听起来才那么简单。其实找这座墓的难度,丝毫不亚于在一片没任何标识的荒滩上找一座地下遗址。说白了就两个字:专业,甚至专业到了极致……琢磨了好一阵,孙嘉木长呼了一口气:人才!怪不得吴副司长念念不忘,一心想把他弄到考古司?可惜,人各有志。转念间,孙嘉木又皱了皱眉头:找倒是找到了,但怎么发掘?不能仅凭一句:这下面有瓷器,很可能是宋代白瓷,就把好好的墓给挖开?都说死者为大,哪怕现在是新时代,考古发掘也没有这样发的。就像郭院长主动掘开了定陵,招来了多少骂名?正转念间,林思成蹲了下来,挨个翻了翻几块砖饼,最后拿起最底层的那块,看了好久。而后叹了口气:“老师,咱们报警吧!”报警,报什么警?王齐志